青年篇
擦亮眼 重防范 校园生活保平安
根据金融消费者素养问卷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的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低。在本该阳光纯净的校园,诈骗分子正是利用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弱,而将“黑手”伸向校园,使一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圈套。当单纯的大学生,遇到狡猾的骗子,如何借一双慧眼,识破层层迷雾呢?正值开学季,提示广大学生擦亮眼、重防范,校园生活保平安。
诈骗套路一:申请助学金
谎称是国家工作人员,可以帮贫困学生申请助学金,要求学生先交“报名费”,以此骗取学生钱财。
诈骗套路二:注销“校园贷”
谎称学生有“校园贷”记录需要注销,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诱骗学生直接转账或先申请网络贷款后转账。
诈骗套路三:冒充老师借钱诈骗
冒充老师名义,通过打电话或微信等方式向学生借钱。
诈骗套路四:微信发布虚假爱心传递诈骗
将虚构的寻人、助困帖子以“爱心传递”方式发布在朋友圈里,引起学生们转发,然而帖子内留的联系方式是诈骗电话。
诈骗套路五:办理信用卡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可办理高额透支信用卡的广告,一旦学生与其联系,则以“手续费”“中介费”“保证金”等虚假理由要求学生转款。
诈骗套路六:兼职诈骗
部分网站或中介利用学生勤工俭学的需求,诱骗学生缴纳押金、介绍费等,或诱导学生注册到借款网站上。
诈骗套路七:额度小期限短利息低
不法分子通过在校园内张贴“低门槛、高利率、无担保、无抵押”等虚假广告,诱骗学生借款。
成长的脚步,不应被“青春债”绊倒,提示广大高校学生牢记口诀:不虚荣少比较,理性消费是正道;身份证银行卡,护好信息和密码;心不贪利不占,小心背后是深渊;擦亮眼重防范,校园生活保平安。
理性看待明星代言,做到“三看一防止”,切实防范金融陷阱
一、认清明星代言金融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
金融产品信息不对称性高、专业性强,代言人自身如果没有辨别代言产品资质、不了解产品风险,可能产生宣传误导风险。目前,明星为各类互联网平台或金融产品代言种类繁多,常见模式大致有以下五种:一是为P2P平台代言。近年已有明星代言的平台爆雷,导致参与者资金受损。二是代言涉嫌非法集资的产品。如“中晋系”集资诈骗案已导致万余名投资者遭受资金损失。三是为互联网金融平台代言。网络平台操作更便捷,但也容易存在风险提示、投保告知不充分等问题,消费者切忌因明星代言而忽略风险告知事项。四是为金融产品、平台站台。如“泛亚有色”曾邀请某学者出席活动,利用名人光环对公众造成消费误导。五是为银行保险机构某类产品或整体品牌代言。如明星担任银行信用卡推广大使或宣传大使。
二、“三看一防止”避开金融陷阱
消费者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时,不可盲信明星代言,应理性对待“明星代言”的产品或服务,做到“三看一防止”。
一看机构是否取得相应资质。金融行业属于特许经营行业,不得无证经营或超范围经营金融业务。消费者应选择有相应金融业务资质的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可以登录金融监管部门网站、行业协会网站查询机构有关信息,或者向当地金融监管单位核实机构资质。
二看产品是否符合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时,要了解产品类型、条款、风险等级、告知警示等重要信息,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要坚持理性投资、价值投资,不宜一味追求赚“快钱”,更要摒弃一夜暴富观念。
三看收益是否合理。投资理财风险和收益并存,消费者面对营销宣传时,要重点关注是否如实地披露了风险和收益,以防被误导或欺诈。对承诺高于平均收益率的金融产品要小心谨慎,不要轻信高回报无风险等虚假宣传。
四要防止过度借贷。理性看待借贷消费、理财投资等广告宣传,保持理性金融观念,不盲目跟风消费、借贷和投资。青少年尤其要对粉丝应援、借贷追星、集资追星等行为保持理智,谨防陷入非法集资等金融陷阱。
三、代言人和金融产品供给主体应依法合规履行责任
金融产品供给主体应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通知》要求,切实规范本机构及合作方的金融营销宣传行为,未取得相应金融业务资质的市场经营主体,不得开展与该金融业务相关的营销宣传活动;不得以欺诈或引人误解的方式对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进行营销宣传;不得对资产管理产品未来效果、收益或相关情况做出保证性承诺,不得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或保收益。
正确认识信用卡分期业务 树立理性消费的理念
一是正确认识信用卡分期业务。疫情期间各银行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监管部门的决策部署,纷纷就信用卡等个人信贷业务出台相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消费者提供分期还款、息费减免等特殊金融服务。对于不符合上述特殊金融服务的消费者,可以与发卡银行按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七十条规定,在满足“在特殊情况下,确认信用卡欠款金额超出持卡人还款能力、且持卡人仍有还款意愿的”条件且双方自愿基础上“平等协商”确定信用卡未还账单的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
二是合理使用信用卡分期业务。银行在办理分期业务时通常会收取利息或者手续费,但也有部分银行宣传“免息分期”,消费者应当注意了解清楚免息的具体含义,因为有的银行不收取利息但可能会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消费者在办理分期业务时请务必认真阅读合同条款,必要时向银行工作人员询问,避免因手续费、违约金等造成高昂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还款负担。
三是树立理性消费的理念。近年来,一些消费者在个人收入无法满足消费需求的情况下,会申请办理多张银行信用卡,通过“信用卡套现”“以卡养卡”等高风险手段来满足其消费需求。更有甚者,少数消费者在信用卡也无法满足自身需求时,会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借款,极易落入非法高利贷陷阱,最终债务缠身,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严重伤害。信用卡的作用是满足金融消费者日常、高频、小额的消费需求,方便消费者生活,未按照约定用途使用信用卡的,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请广大持卡消费者一定要树立正确消费观和理财观,对消费、储蓄、负债做好合理规划。
老年篇
老年朋友平时要多看新闻,开阔视野,关注法制栏目,了解各种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形,从他人上当受损经历中汲取教训。老人子女们也要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的父母长辈,共同护航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三不”记心头,谨防“假冒金融类APP”诈骗
一是不随意下载假冒金融类APP。不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在不明网站下载假冒金融类APP。凡是非正规金融服务都要远离,凡是有金融需求都要找正规金融机构,可通过拨打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电话或前往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进行咨询办理。
二是不盲目支付所谓前期费用。正规的金融机构在正式放款前是不会向借款人收取任何费用的。消费者应擦亮双眼,遇到需要提前收费的所谓金融公司,请提高警惕、及时核实、迅速远离,避免上当受骗。
三是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消费者一旦发现自己被骗,切勿自乱阵脚,要保持冷静,及时留存相关证据,第一时间拨打报警电话,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身权益。
防范短信钓鱼诈骗
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群发短信,假冒银行发送服务信息,声称客户手机银行、银行卡、身份证等过期或失效,诱导消费者点击短信中网站链接访问虚假手机银行系统。消费者一旦受骗提供银行卡号或手机号、账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信息,不法分子将迅速冒用客户身份进行转账,盗取银行卡内资金,使消费者资金遭受损失。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一定要对不明短信、不明网站链接和页面、不明手机APP提高警惕,尤其是在被要求提供个人银行账户等敏感信息时,要多看多思,防范被诈骗风险。
一看短信是否真实。诈骗短信假冒银行名义往往会降低消费者警惕性,因而消费者在收到署名为某某银行发送的信息时,要注意辨别真伪,尤其不能盲目相信异常号码发送的短信。消费者若不确定短信是否真实,可以到相关银行营业网点或向其官方客服咨询。
二看网站链接和页面是否为官方渠道。诈骗短信提供的网页链接可能是假冒手机银行或网上银行网页的钓鱼链接,也可能是病毒木马,不要轻易点击和操作。建议广大消费者登录手机银行或网上银行时从银行官方手机APP或网站等正规渠道进入,尽量不要点击第三方提供的网站链接操作,以免被不法分子诱骗。
三看对方索要信息是否为个人重要敏感信息。消费者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账户密码、短信验证码、付款码等均为个人重要且敏感信息,当有第三方要求提供或输入上述信息时,需提高警惕。不轻易提供重要敏感信息给他人,不点击来路不明的网站链接,不随意在除银行官方渠道之外的网页填写重要敏感信息。如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应立即联系银行冻结银行账户,保存证据,及时报警。
防范非法金融广告
金融广告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它在方便人们获取金融产品和服务信息,促进金融消费活动的同时,也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投放非法金融广告,误导消费者购买不符合自身风险偏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甚至诱骗消费者参与非法金融活动。在此,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要认清非法金融广告的本质,不轻信有关宣传,学会理性消费,以免上当受骗。
一、学会识别非法金融广告和理性消费
(一)正确认识金融消费活动,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投资有风险”“退保有损失”等常识,自觉抵制高利高息等诱惑。面对各类金融广告,要冷静分析,对于广告中宣传的“百分百本息保障”“同类产品收益率最高”“无征信秒过”“限量版,即将售罄”“高额回报,快速致富项目”等吸引眼球的字眼,要格外警惕,切不可冲动决策。
(二)对于发布在各种渠道和平台上的金融广告都要理性看待,特别是一些投放在个人自媒体、小报小刊、乡村运行的车体、建筑墙体上的广告,以及销售人员擅自印制的宣传资料等,往往审核不严或未经审核,出现误导、欺骗内容的可能性较大,更要保持谨慎,注意区分识别。
(三)发布金融广告,开展金融营销宣传必须取得相应资质。消费者除了根据常见的非法金融广告特征进行辨识外,还可以对金融广告发布者的相关资质进行查询。未取得相应金融业务资质的市场经营主体,不得开展与该金融业务相关的营销宣传活动,但信息发布平台、传播媒介等依法接受取得金融业务资质的经营者的委托,为其开展金融营销宣传活动的除外。消费者可以通过金融机构客服电话或监管部门的信访咨询电话进行咨询,核实金融广告内容与有关市场经营主体的金融业务资质许可的经营范围是否一致。
(四)学习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消费技能,培养良好的金融行为习惯。要对自己做出的金融决策负责,在接触五花八门的金融广告,准备购买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之前,合理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树立理性投资理念,自觉远离非法金融活动,避免消费争议或纠纷,自觉抵制网络金融谣言和金融负能量,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二、积极举报非法金融广告行为
为严厉打击金融广告违法行为,金融消费者在日常生活和金融消费活动中如发现涉嫌非法金融广告的行为,可以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